B5G 未來的關鍵,在於「智慧」而非「速度」!
2025年 MWC 發布會正式落幕,今年的 MWC 說老實話沒有像 2022 或是 2023 年一樣,出現什麼「破壞式創新」的技術。絕大部分,用我的話來說就是運用一些現有的「前瞻技術」在進行所謂「可預見的」系統整合工程(例如:AI + RAN, AI Closed-loop automtion, etc,.)。
當一個人齁,對特定領域有足夠的理解之後(例如我專長是電信),就更可以清晰地看見產業的發展脈絡。我覺得現在的電信產業,就是努力的在將 3GPP R18、R19 制定的夢想逐步轉化落地。而在這過程中,我相信全球電信龍頭應該也有了更務實的認知,就是知道 3GPP 的哪些技術夢想是可以實現的,以及 實現的程度 為何。
因此,與其在那邊期待(RIS、全光子網路與 Cloud RAN 的整合之類的 bla bla bla)等破壞式創新,今年的 MWC 更像是產業內部在對技術可行性、商業化應用及市場契合度(PMF)進行深度驗證。
所以呀!當前全球電信巨頭之間的競爭,已經從「技術創新」轉向 交易成本最佳化了,也就是在比誰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 CSP (雲服務提供商)建立策略夥伴關係(Strategic partnership)進行水平分工,並且搶得先機完成系統工程的 PoC,然後發表來賺食(商轉賺錢)。而今天要帶各位來看的就是來自電信龍頭 Ericsson 與 CSP & AI 大佬 Google Cloud 的合作成果發表。
2025年 MWC 發布會正式落幕,今年的 MWC 說老實話沒有像 2022 或是 2023 年一樣,出現什麼「破壞式創新」的技術。絕大部分,用我的話來說就是運用一些現有的「前瞻技術」在進行所謂「可預見的」系統整合工程(例如:AI + RAN, AI Closed-loop automtion, etc,.)。
當一個人齁,對特定領域有足夠的理解之後(例如我專長是電信),就更可以清晰地看見產業的發展脈絡。我覺得現在的電信產業,就是努力的在將 3GPP R18、R19 制定的夢想逐步轉化落地。而在這過程中,我相信全球電信龍頭應該也有了更務實的認知,就是知道 3GPP 的哪些技術夢想是可以實現的,以及 實現的程度 為何。
因此,與其在那邊期待(RIS、全光子網路與 Cloud RAN 的整合之類的 bla bla bla)等破壞式創新,今年的 MWC 更像是產業內部在對技術可行性、商業化應用及市場契合度(PMF)進行深度驗證。
所以呀!當前全球電信巨頭之間的競爭,已經從「技術創新」轉向 交易成本最佳化了,也就是在比誰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 CSP (雲服務提供商)建立策略夥伴關係(Strategic partnership)進行水平分工,並且搶得先機完成系統工程的 PoC,然後發表來賺食(商轉賺錢)。而今天要帶各位來看的就是來自電信龍頭 Ericsson 與 CSP & AI 大佬 Google Cloud 的合作成果發表。
前言
隨著 5G 網路的普及,低延遲、高頻寬、萬物連網的未來已逐漸成形。然而,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,業界也面臨一個關鍵挑戰:網路規模與複雜度的爆炸性增長,傳統的網路配置和人工手動作業模式已經不堪重負。
因此,意圖驅動 (Intent-based) 的自動化與生成式 AI,在這時候就登場啦!來自 Ericsson 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,不但試圖降低 5G 網路的操作複雜度,更進一步挖掘出 5G 潛在的創新服務價值。
Intent-based Networking:讓 5G 按需求動起來
大家可能會想說:「到底什麼是 Intent-based Networking (意圖驅動網路)?」簡單來說,就是讓網路能夠理解我們真正想做的事,而不需要像過去一樣一條一條的指令來微調參數。好比說:某家醫院要打造一條超低延遲的 5G 連線用於遠端手術和急救通訊。依照傳統方式,工程師得先把基站、核心網路的參數都設定好,而且還要預先猜測尖峰時段會不會爆量?結果常常一忙起來,就一堆意外(壓力山大 xDDD)。
一但有了 Intent-based Networking 之後,醫院只要下達「提供超低延遲的醫療影像服務」的指令,系統就會自動把它翻譯成所需的帶寬、延遲、切片(network slice)配置,並隨時動態調整、監控品質。這就是 Ericsson Service Orchestration and Assurance 跟 Google Cloud Vertex AI 閃亮登場的原因。
AI 在 5G 網路閉環自動化中的角色
從下圖中可看到,閉環自動化 (Closed loop automation) 的概念是由多個模組協同運作:
- Intent Translation:把高階的需求翻譯成具體技術指令。
- Proposal & Evaluation Agent:在有需求或故障時,提出修復方案並進行評估。
- Actuation Agent:最後把決策真的落實到網路裡頭。
這整個流程與 Google Cloud 的 Vertex AI、Gemini 模型結合,等於是幫網路裝上「可自行思考」的腦袋。舉個實際例子:
- 當醫院那條 5G 網路切片的延遲突然飆高,AI Agent 會即時偵測到異常狀況,決定需要增加 RAN 資源或加強 QoS。
- 整套平台就會自動配置新資源、或動態重路由來改善品質。
- 若是還是不夠?AI 可以進一步透過歷史數據去預測下一波高峰期,提前給予調度建議。
這樣的閉環管理,不只解決「壓力山大」,還能預先避開地雷。
TM Forum 標準化與多廠商生態系
讓 Intent-based Networking 成功落地的另一個關鍵,在於 TM Forum (TeleManagement Forum) 提供的標準化 API。
- TMF641 介面:用來描述和呼叫服務意圖,讓 Orchestrator(下訂單的地方)跟封閉迴路的自動化系統、以及保證系統之間能有共同語言。
- 多廠商互通:有了這些標準,就不用再擔心彼此的系統「聽不懂」對方在講什麼,也避免了許多重複開發、又貴又脆弱的定製化整合。
有了 TM Forum 的框架,Ericsson 的 Service Orchestration and Assurance 能在不同廠商、不同行動網路領域中橫著走;Google Cloud 則利用 Vertex AI、TPU、GPU 等基礎設施,將 AI 模型的運算能力推到極致,堪稱強強聯手。
Google Cloud + Ericsson:技術堆疊的威力
- 可擴充性 (Scalability):Google Cloud 提供彈性運算資源,就算 5G 網路負載暴增,也能在短時間內自動調度。
- AI-first 基礎架構:搭配 Vertex AI、BigQuery ML 等工具,除了對網路行為進行分析,更能直接丟進機器學習模型作深度演算,變成可執行的洞察 (actionable insights)。
- Vertex Model Garden:預訓練模型、大型語言模型(LLM),提供客製化能力,電信業者可以用自己的 5G 數據來微調或強化 AI 模型。
- Hybrid 與 Edge:5G 本來就牽涉到分散式的網路架構,Google Cloud 在 Edge 工具(Anthos、Global Load Balancing 等)上能協助把運算資源或低延遲服務放在更靠近使用者的地方。
- 資安與合規:電信業常常有嚴格法規,Google Cloud 在這方面也能提供很高規格的防護,減少意外爆雷的風險。
實際案例:醫院 5G 網路切片
再談一次醫院的例子:
- 意圖翻譯:醫院提出「我需要超低延遲的視訊通話功能」。
- 自動部署:Ericsson Orchestrator 就會動態配置 RAN、Core Network 等參數,切出一條專用網路切片。
- 自動保證:AI Agent 持續監控 QoS、延遲、錯誤率等,若發現異常則提出建議並自動執行修正措施。
- 未來擴充:隨著醫院需求增長,系統能夠再擴增更多資源或在網路邊緣部署專屬加速器。
這整個流程在 TMF 標準 以及 Ericsson Service Orchestration 的保證系統之下,得以順暢無縫,而且可大規模複製到其他垂直應用(例如:智慧製造、雲端遊戲、車聯網…等等)。
結論:5G 的未來要靠「自動化 + 意圖驅動 + AI」
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,5G 不再只是單純的高速度、低延遲;它更是一個有「大腦」能夠聽懂我們需求的網路。而 Ericsson 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,正是要把這個大腦裝進去:
- Ericsson Service Orchestration and Assurance 讓複雜的網路配置與監控更加直覺、可視化;
- Google Cloud (Vertex AI、Gemini、TPU/GPU、Edge 工具) 則提供強大的運算力與生態系;
- 再加上 TMF 的標準 API,協助不同元件之間能夠順暢溝通與整合。
最後秀吉想說的是:5G 網路的未來,絕不只是更快的速度或更低的延遲,而在於「網路會自己思考並自動化地、動態地去滿足各種應用需求」。感興趣的人,不妨多留意這波意圖驅動網路與 AI 結合的浪潮,因為這將是 5G 服務創新最關鍵的基石之一。
關於作者:
聯絡資訊:
- hctsai@linux.com
- hctsai1006@cs.nctu.edu.tw
-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hc1006
留言
發佈留言